新华社天津8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怎么样,惊喜不?”一身蓝白相间运动装的姚十斤滑动轮椅从领奖台上下来后,就迫不及待给妻子打电话,分享夺冠的喜悦。电话那头传来了妻子和小孙子的声音,“爷爷拿冠军啦!”
姚十斤来自湖北,他夺得的是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飞镖比赛男子单人肢体残疾坐姿项目的冠军。经过三天较量,飞镖比赛已落下帷幕,六枚金牌各有归属。虽然最终排名有高有低,但看到选手们如此专注、投入地享受比赛过程,在裁判长张陆陆看来,这样的比赛就是成功的。
静,是记者在飞镖比赛现场最为直观的感受。
不同于残运会田径、篮球、乒乓球等赛场上的挥汗如雨、欢呼雀跃,在飞镖比赛过程中,除了投掷飞镖划过空气的“嗖嗖”声,以及计分员们不时读分以外,杂音不多,一声咳嗽都能在偌大的场地激起回响。
安静不代表不精彩,相反,飞镖比赛需要的正是这种心无旁骛的投入,完全沉浸其中。
看似只是一个飞镖投掷的手上简单动作,其实大有学问。此次残运会飞镖比赛采取5局3胜制和501分减分制,双方投3次镖轮换一次,按照所投镖位置得分总计,最后须双倍分结束,且与501分正好减为零即获胜。除了手眼协调,比拼到最后是心力的角逐。
“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打中靶心就可以,手眼脑三者需要统筹协调,算分也是蛮考验人的。”张陆陆说。
飞镖不需要专门的场地,趣味性强,运动量不大,而且门槛不高,适合残疾人朋友参与。“全国参与这项运动的大概有10万人,参与的残疾人数量虽然没有详尽统计,但这几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张陆陆说,飞镖比赛时,运动员的精神高度集中,对于残疾人学习气息的调整很有帮助,适合身体康复训练开展。
已年近50岁的孙涛本届残运会收获男子单人肢体残疾站姿组第三名。回忆这些年参与飞镖运动的经历,他用了“热爱”“坚持”两个关键词形容。
“一开始本着玩一玩的想法参与,后来参加了几次比赛成绩不错,慢慢就热爱上了。”孙涛说,他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练习,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由于腿部不便,时常累到感觉腿快折了,可他咬咬牙继续坚持,直至和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赛场上,取得佳绩。
“我想赢,我想证明自己不比任何人差。”孙涛语气坚定地说。
赛场上,一对母子参赛者尤为引人注意。经询问得知,俩人是来自黑龙江队的教练刘爽以及运动员曲显光。虽然最终成绩没有排进前三,但曲显光这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并不沮丧。
“他是药物性耳聋,是残疾人飞镖比赛的受益者。”刘爽为儿子能够登上赛场感到自豪。她说,飞镖比赛是比较少的残疾人可以和健全人同台竞技的项目。她总是反复告诉儿子:“他们行,你也行!只要你付出了,就行了。”
因为身体的残疾,他们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们在飞镖赛场上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随着飞镖“嗖”的一声飞出去的那一刻,他们可以专心投入,可以心无杂念,可以欢笑,可以沉思,这里有他们飞驰、舒展的人生。
图片:毛振华
中文编辑:张悦珊
新媒体编辑:周欣
签发:公兵